侯彪教授指導學生開展無人系統科研實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供圖
從20世紀80年代建設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到2017年成立人工智能學院,再到2024年獲批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交叉學科博士點,西電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多年積累,最終匯聚為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磅礴動力”。依托西電在電子信息領域的學科優勢,西電人工智能學院以“智能+電子信息”為特色,形成了“交叉融合,分類培養,開放創新”的人工智能學科高水平人才培養模式。
“一方面,學院圍繞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交叉學科,從基礎理論突破、工程實現、領域交叉三個不同角度形成差異化培養路徑,建立多學科交叉知識架構。”西電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侯彪解釋道,“另一方面,為了提升學生實戰能力,學院打造‘科教融匯、產教融合’雙驅動的實踐創新平臺,建立特色領域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機制,構建校企協同育人與開放辦學新格局。”
為進一步筑牢人工智能學科根基,把握行業發展方向,西電人工智能學院在課程設計上,加強人工智能數理基礎、計算機和電子信息專業基礎的教學,并對專業核心課程進行梳理,凝練出不同的專業方向與特色,模塊化設置前沿性、應用性、具有發展前景的專業選修課。
不僅如此,西電人工智能學院更將AI深度融入教學管理各環節,讓師生真切體驗到AI的變革力量。侯彪介紹,學院自研課程AI助教系統,通過智能互動與問答處理算法,可以在學業規劃、學習策略和學習資源等方面為學生提供有力支撐。
此外,西電人工智能學院致力于服務高分工程、探月工程、覓音工程、水下通信和教育數字化等國家和國防重大需求,在人工智能理論與交叉應用等領域深耕細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的突破性科研成果。
2022年,侯彪團隊聯合其他單位研發遙感影像解譯大模型——“秦嶺·西電遙感腦”,實現了智慧遙感領域核心軟硬件技術國產自主可控,目前已在生態保護、自然資源監測、應急救援等領域落地應用。
2024年,董偉生教授團隊聯合其他單位推出的“工業智能視覺識別大模型”,突破性地將掩碼圖像建模與對比學習相結合,基于三十億級參數的視覺基礎大模型,通過遷移學習實現不同工業場景的快速適配,在工業安防、設備監測、電力巡檢等領域實現算法性能的跨越式提升。截至目前,該技術方案已陸續在全國100多個工業場景中落地,平均縮短AI部署周期40%以上。
2025年,張向榮教授團隊聯合中電29所研發電磁信號智能處理大模型——“西智探微”,融合單/跨模態學習機制,解決了“非合作無線電信號在時、頻、空域上存在大量重疊,導致單一電磁解譯模型難以對其有效分離與判識的難題”,獲全國電磁大數據非凡挑戰賽金獎1項,銀獎1項,銅獎3項。
這些前沿的科研碩果,不僅收獲獎項、順利落地應用,也轉化出強大的育人力量,為學生提供了錘煉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絕佳平臺。學生們在參與工業大模型落地、破解電磁信號難題等真實科研項目中,鍛造出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核心素養。
為進一步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合作溝通和知識應用等綜合能力的養成,西電人工智能學院與多家人工智能企業聯合開展“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建設,共建產教融合課程和實踐體系。此外還開展了“智能星·燦星計劃”實踐實訓項目,舉辦“智能星”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小車大賽等比賽,推動學生科研探索與工程實踐能力提升。
西電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唐旭介紹,“這種校企協同、本碩博一體的遞階式科研實踐培養模式,不僅發揮了校企協同優勢,培養學生實際工程技術創新能力,還有效解決企業技術難題。”
從課堂到產業,從實驗室到生產線,未來西電人工智能學院將聚焦無人集群、自主機器人、專用領域大模型、類腦硬件與芯片、具身智能等前沿領域,著力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助力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