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數字教材適應職業教育千行百業的應用情境
中新網上海7月7日電 (記者 陳靜)“人工智能的嵌入和高質量應用將是未來數字教材建設的關鍵特征。”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聶偉7日接受采訪時指出,數字教材具有系統性、教育性、強交互性、適切性、集約性的特點,它適應了職業教育千行百業的應用情境,有利于默會知識的傳播。
據悉,由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和管理政策研究)(簡稱:基地)主辦的第五屆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和管理政策研究論壇在華東師范大學召開。來自全國高校、科研機構、職業院校、出版機構的近200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中國職業教育教材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與路徑。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教學與質量處副處長余紅平表示,面向“十五五”,中國職業教育教材應重點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教材的價值引領;聚焦產教融合的核心要求,提升教材內容的適應性;聚焦數字賦能轉型升級,加快新形態教材的建設與應用;聚焦研究支撐與隊伍建設,夯實教材發展基礎。
浙江工業大學教師教育研究所所長杜學文直言,中國職業教育數字教材建設的本土化,應致力于科學界定職業教育數字教材的獨特內涵與功能定位,加強國家級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師數字素養培育,構建適配職業教育數字教材的標準規范與保障體系,激發政府、院校、企業、出版方等多主體協同創新活力。
“數字教材的建設思路是用好數字教材結構靈活、融媒體、交互式、可以快速迭代等特性。”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出版事業部高級編輯謝永銘指出,通過實踐,數字教材未來的發展方向是集成化和智能化,需通過標準制定、技術融合與場景拓展,推動數字教材深度賦能教育教學。
在論壇上,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譽所長石偉平指出,職業教育教材建設既要關注教材建設的共性問題,更要關注個性問題,教材基地要重點關注職業教育教材在編寫、使用、管理等環節中的特殊問題和關鍵問題,用高質量的科研服務高質量的決策和實踐。論壇邀請多位專家分別圍繞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和管理、高質量職業教育教材建設標準、職業教育數字教材建設等主題作專家報告。
國家職業教育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員蔡金芳在《中職三科統編教材使用效果與提升策略研究——基于12個省36所中職學校的調查》的報告中指出,中職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后成效顯著,師生滿意度頗高,學生學習效果良好;教師教學獲得學生高度認可,教材難度適配且對升學有幫助,但仍存在配套資源缺乏、教師培訓與教研不到位、教學過程遵循學生認知規律不夠等問題。蔡金芳認為,未來應從強化教師培訓、豐富配套資源等方面著手,切實提高教材使用效果,為中職教育發展筑牢根基。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市人民政府督學王春燕介紹,北京市構建了以基礎標準、規范標準和改革標準為主體的職業教育教材建設與管理標準體系。
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高教職教部副部長曾海霞系統介紹了上海市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創新機制與實踐成果。據悉,在機制建設上,上海市構建了多層次的市規教材組織管理體系,通過多元主體協同和規范化編審流程,確保教材的科學性和適用性;以“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為導向,對世界技能大賽項目的技術標準與評價要求進行“學程化”處理,構建體現“學為中心、任務引領”的內容結構,豐富教材數字資源,打造出一批優質教材。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成與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高瑜指出,成都市充分發揮教科研機構集成優勢,盤活區域職業教育資源,構建了“市-片區-區-校”四級教研共同體,通過分層分類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研活動、“研培賽教”一體化的教師隊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教師教材實施水平,實現了“教-學-評”的一致性。成都市還以微師培、數字學校為載體,開發了“隨身隨時隨地”的教師研修資源和職業體驗課程,促進了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和教材建設的提質增效。
據了解,此次論壇是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和管理政策研究)獲批新一輪建設后,延續舉辦的第五屆論壇。據了解,在新一輪建設周期內,職業教育教材基地將圍繞職業教育教材基本理論體系建構、職業院校教材管理制度完善、數字教材建設等重點難點問題開展系列研究,服務職業教育教材管理決策,為職業教育高質量教材建設提供全方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