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科技前沿】

本報北京7月27日電(記者楊舒)粳稻和秈稻是水稻的兩個亞種,二者之間存在生殖隔離現象——雜交后得到的植株,其花粉常常嚴重不育,影響正常結籽。這一問題長期困擾著水稻育種家。近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領銜、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南京農業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鑒定并深入解析了引起雜種花粉不育的最主效基因位點,破解了水稻生殖隔離之謎,為培育更高產量的雜交水稻品種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

萬建民介紹,在育種上,利用作物的雜種優勢正是大幅提高糧食產量的重要途徑。一般來說,品種間親緣關系越遠,雜交優勢越明顯。如果秈稻和粳稻亞種間能育成超級雜交稻,據預測,可以比現有雜交水稻的產量提高15%以上。但秈稻和粳稻之間存在生殖隔離現象,其雜交種上的花粉常表現出不育現象,不能結籽,嚴重影響產量。

由此,該研究團隊在全基因組層面尋找引起這種雜種不育的“罪魁禍首”,最終“鎖定”了其中一個效應最大的基因位點。分析發現,該位點由一對獨特的基因組成,它們成對出現,其作用就如“破壞者”和“守衛者”。

“破壞者”基因能對所有花粉產生傷害作用,引起花粉的敗育;而“守衛者”基因能阻止“破壞者”基因的傷害作用,使花粉正常發育。研究團隊進一步詳細解析了“破壞者”基因和“守護者”基因在細胞內部具體作用的分子機制。可以說,該研究首次從分子層面闡明了水稻雜種不育的機理,實現了該領域里程碑式的突破。

研究團隊就此解開了粳稻和秈稻雜種花粉的不育之謎:這對基因是在亞洲栽培稻的祖先——普通野生稻中進化出來的。后來,經過人類的馴化,這對基因被一部分秈稻繼承,而粳稻卻沒有繼承。因此,這對基因在水稻種間或亞種間的分布不均勻,它們相互雜交時,后代雜交種的部分花粉中不攜帶這對基因,由此引發了雜種不育現象。

萬建民表示,利用本次研究的發現,可以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手段,規避花粉敗育而引發的不育問題,從而推進水稻亞種間雜交稻高產品種的培育。相關研究成果7月26日發表在《細胞》上。(光明日報)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m.luwanhua.cn)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暴雪将至电影| 葛莱| 李欣聪个人资料| 带上她的眼睛| 日韩成人av电影77777| 林采薇| 蓝眼泪简谱| 神宫寺勇太| 一万个伤心的理由| 王岗个人简历| 二十二吉他谱| 羞羞的影评| 激情电影| 代高政最新短剧| 徐情| 2025女人最旺微信头像| 康斯但丁| 欲情电影在线观看 | 秦天柱| 泰坦尼克号床戏| 不速之客美国恐怖电影2014| 熊出没之过年大电影| 安静书素材可打印| 迷失之城 电影| 悦时光电影完整版免费观看| 法医秦明之幸存者 2018 经超 | 抖音网页版入口| 乔治失踪的日子| 地理填充图册| 儿童眼轴长度正常范围| 中国黄色片子| 可能歌词完整版| 恩乔| 食品执行标准对照表| 手机在线观看电影网| 白鲸 电影| 霜雪千年简谱| 凌博控制器| 青山知可子最经典十部电视剧| 飞扬的青春 电视剧| 端午节手抄报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