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化游相互融合 恩施市向全域旅游挺進
入冬以來,旅游業步入淡季,但在恩施市核心景區和非核心景區,旅游業仍顯火爆。
來自該市旅游部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底,恩施市去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26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9.9億元,恩施市文化旅游與生態旅游完美融合并強勢崛起,旅游產業正闊步走向百億元大關。
2010年,恩施市接待游客26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7億元。5年過去,恩施市年接待游客人數增長近5倍,旅游綜合收入超過5倍。短短5年,恩施市旅游業何以異軍突起、成績斐然?該市旅游局局長徐貴堯道出了答案:優化旅游結構,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向全域旅游挺進,不斷延伸旅游產業鏈。
徐貴堯介紹說,5年前,恩施市剛剛興起的旅游業還很單薄、脆弱,該市旅游業幾乎僅僅依靠新開發的大峽谷景區。“由于是新景區,加之持續、極具創意的旅游推介,恩施大峽谷擴大了影響力,外地游客紛紛進入恩施,涌向大峽谷。”
游客是陡然間增多了,但在當時情況下,游客的滿意度和因此帶來的旅游綜合收入都不高。景區基礎設施落后,城區的餐飲、住宿、購物等服務水平低,景區單一,游客玩不舒心,旅游綜合收入也起不來。
如何改變?推進全域旅游,提升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務水平,是該市旅游業科學、持續發展的妙招。
近年來,恩施市以大峽谷、土家女兒城為重點,打造城鄉旅游品牌。經過不斷提檔升級,土家女兒城吃、住、游、玩功能日趨完善,已成為武陵山區最大的人造旅游綜合體。以大峽谷為中心,進行景區輻射拓展和生態重建,2015年,投資1000多萬元在大龍潭至沐撫大峽谷段43公里的旅游公路線上,種植銀杏、櫻花、樟樹等,讓風景帶色彩更加豐富。
“原來,屯堡鄉馬者村只是旅游景區的過境地,現在,這里也成了游客的停留地。”馬者村村民向方清說,“光賣茶葉一項,每年收入10多萬元。”由于馬者村打造成峽谷觀景點,向方清開辦了農家樂,做起了餐飲、住宿等生意,吃上了旅游飯。
核心景區以外的其他鄉鎮,休閑旅游業風生水起。偏居該市西南一隅的盛家壩鄉,經過開發和精心打造,成為鄉村休閑旅游的后起之秀。去年,該鄉已接待游客5萬多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00多萬元。
該市北面,在大峽谷品牌打造的基礎上,旅游區拓展到板橋、太陽河、白楊,分別保護性開發了鹿院坪、茶山河、麂子渡等景區景點,休閑游、探險游特點開始顯現。同時,該區域的龍馬風情小鎮正在加緊打造,不久將成為這片山水中的一顆旅游明珠。
去年以來,經過資源整合后的大清江旅游格局已經形成,帶動清江兩岸的三岔、新塘、沙地、紅土等鄉鎮,紅花埫、馬尾溝、白巖寨、五指山等景點,也成為大美清江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芭蕉玉露生態走廊沿線,以白果金龍壩、盛家壩小溪、舊鋪為主的古寨游和芭蕉戽口、楓香坡、林博園為主的林茶生態游漸成氣候,這些區域民宿產業得到大力發展,人人做旅游、處處是美景的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借力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生態資源,恩施市全力做強文化產業,州文化傳媒中心、奧山世紀城、硒都茶城等旅游文化城市綜合體相繼落戶恩施市。土家婚俗“女兒會”、大峽谷山水實景劇《龍船調》、大型舞臺劇《武陵絕響》及10多個非遺文化項目不間斷地在景區或鄉村展演,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多數外地游客到恩施的單日游擴展成2.5日游至3日游。
圍繞打造“全國知名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標,將旅游產業作為全市支柱產業進行打造,成功創建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市)”,打造了恩施大峽谷5A級景區,土司城、梭布埡、土家女兒城等一批國家4A級景區,望城坡、龍鱗宮、楓香坡等一批國家3A級景區。
在開展一年之久的“百城千場硒科普公益宣傳”活動中,“世界硒都”的影響力正在增強,補硒養生游、鄉村休閑游正在恩施市各鄉鎮興起,芭蕉戽口、盛家壩二官寨、白楊坪麂子渡、三岔蓮花池、沙地麥淌村的旅游業異軍突起,昔日的小山村漸成生態、文化旅游的天堂。恩施市全域生態、文化游相互融合,互相輝映,旅游產業大市場、大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周許 林芳)